11月17日,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个案管理发展论坛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25号会议室隆重举行。个案管理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与患者的健康照顾、心理、社会支持以及其它服务相连,以确保患者管理的连续性。本次论坛以“个案管理”为主题,探讨数字化时代下,个案管理在肿瘤诊治全病程的创新与发展,探索肿瘤诊治以及患者照护服务的新方向。本次大会汇聚大国医者与国医名师,畅谈个案管理在肿瘤诊治、护理的最新研究动态,深度交流肿瘤患者个案管理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领导致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肿瘤防控形势严峻,个案管理模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远未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致使患者的既定治疗计划完成率低、生存质量低、患者满意度低,患者投诉及医患纠纷频繁发生,患者的健康需求尚未满足。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以患者及其家庭为中心、能有效连接各专业人员与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模式。希望通过个案管理,能够更好地利用医疗成本及资源,提供协调、有效的服务,使患者在疾病诊疗及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关怀。

杨帆教授

肿瘤整合个案管理平台建设启动仪式

在杨帆教授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茂全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黄鼎智教授、赵路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龙浩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尤健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恒瑞医药总经理戴洪斌先生,豪森制药集团副总裁罗汉胜先生参与个案管理平台建设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

个案管理 创新引领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个案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多家医院关注和积极研究的医疗服务模式之一。在这一环节,各位专家围绕“个案管理助力患者全病程体系的管理及应用、肿瘤常见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管理、从百年放疗史看放疗在肿瘤患者个案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与讨论。该环节由黄鼎智教授、赵路军教授进行主持。

黄鼎智教授(左)、赵路军教授(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翔教授就“个案管理助力患者全病程体系的管理及应用”做出精彩报告。燕翔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传统肿瘤诊疗是以医疗单位/医生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聚焦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改善;而以患者生命周期为中心的个案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全方位的提供医疗、心理、社会服务,通过诊疗周期闭环化的患者管理,不断完善临床诊疗模式,提升患者的参与度与依从性。此外,燕翔教授也就个案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做出了展望。

燕翔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冬教授就“肿瘤常见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管理——以癌因性疲乏的中医循证治疗为例”进行分享,薛冬教授以“肿瘤的循证医学和症状学研究”为出发点,以疲乏症状为例,介绍了“筛查”“评估”“干预”三部曲下的肿瘤患者的闭环管理。随后,对疲乏症状控制的西医与中医循证研究以及肺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精彩解读。薛冬教授表示,医生应该重视肿瘤患者的不适症状,而个案管理则为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薛冬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以“积硅步,成千里——百年放疗发展史”为主题,为大家带来精彩解读。杨坤禹教授指出,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快”“准”“狠”的三大特点,即缩短放射治疗的时间,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增加放射治疗的杀伤效应。此外,杨坤禹教授表示,放疗设备和技术的升级可以把剂量集中投射到肿瘤上,放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为高质量放疗提供了保障。功能影像组学指导放射治疗、人工智能加持智能化放射治疗是放疗发展的新方向,相信今后放疗在肿瘤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能够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杨坤禹教授

李茂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项轶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罗志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针对中国肿瘤患者个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等方面展开激烈讨论。本环节由褚倩教授主持。

会议讨论

褚倩教授(1)、李茂全教授(2)、张伟教授(3)、项轶教授(4)、罗志林教授(5)、夏旸教授(6)

聚焦精准、深入洞察

精准诊断和精准医疗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关键。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该环节由范云教授、龙浩教授进行主持。

范云教授(左)、龙浩教授(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以“肿瘤精准诊断助力精准医疗”为题,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解读。应建明教授表示,肿瘤诊断经历了肉眼标本、显微标本、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微环境等阶段,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肿瘤诊断越来越精准化、多维化,未来将实现多模态智慧病理诊断体系。在肿瘤精准医疗的模式下,病理医师承担着多样的角色。此外,对于新型抗肿瘤药物及其伴随诊断、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病理诊断进展等内容,应建明教授也作出了精彩演讲。

应建明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郭洪波教授围绕“从围手术期治疗进展看精准免疫方案”这一主题,以肺癌作为切入点,为大家作出了精彩的报告分享。郭洪波教授指出,早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5年OS有待进一步提升,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很高,亟待更优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随着各项研究成果的公布,预示着可切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进入了围手术期免疫时代。最后,郭洪波教授通过多个临床研究案例,对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做出了精彩解读。

郭洪波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蕾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文斌教授、郭洪波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何进喜教授针对“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应该如何操作,个案管理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配合”“对于早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哪类患者可以选择行手术+辅助免疫治疗”展开激烈讨论。本环节由尤健教授主持。

会议讨论

尤健教授(1)、郭洪波教授(2)、孙蕾娜教授(3)、李文斌教授(4)、何进喜教授(5)

精进共赢  观往知来

肺癌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不少进展。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相信今后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本环节由林根教授、周国仁教授主持。

林根教授(左)、周国仁教授(右)

山东省肿瘤医院朱慧教授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与探索”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朱慧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打破了小细胞肺癌长期以来的治疗僵局,开启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格局。此外,朱慧教授还介绍了免疫化疗联合小分子抗血管药物的相关内容,为大家带来多项临床研究的解读。最后,朱慧教授表示,挖掘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化疗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朱慧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戴朝霞教授就“202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进行了精彩分享。戴朝霞教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二线免疫治疗及耐药情况,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进行了精彩分享。戴朝霞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方案;对于免疫治疗或化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ADC治疗可改善生存;对于PD-L1阳性的老年患者和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免疫单药治疗或许更为合适。

戴朝霞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韩锋锋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军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金莹教授对“阿替利珠单抗小细胞肺癌5年OS数据报道对临床实践有哪些帮助?”“具备哪些特征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更容易从一线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中获得长生存?”“临床上对于不适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患者,通常会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本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主持。

会议讨论

刘雨桃教授(1)、韩锋锋教授(2)、金莹教授(3)、刘军教授(4)

大会总结

最后,杨坤禹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论坛意义重大,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积极关注。相信在各位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个案管理在肿瘤患者的全病程中一定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在本次会议中,参会嘉宾们以肿瘤患者的个案管理为主题,以精准医疗和精准诊断为抓手,为个性化、高效、安全的肿瘤患者个案管理方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杨坤禹教授